雏鸭育雏期的管理要求

三分田
杨静姿|责任编辑|2023-09-23 17:20:55

在鸭子的养殖过程中,育雏期的鸭子十分娇贵,需要做好雏鸭育雏期的管理工作,为提高雏鸭的成活率,需要控制好育雏的温度,注意舍内育雏密度,保证良好的光照条件,并加强通风换气。

雏鸭育雏期的管理要求

在雏鸭的饲喂期间,一定要估好育雏期的管理,要控制好温度、湿度、舍内育雏密度、光照条件、通风换气,及时给雏鸭饮水喂料,以保证雏鸭的正常生长发育。

1、温度

刚出壳的雏鸭,其体温调节能力差,必须做好保温工作。1~3日龄的育雏温度30℃~32℃,以后每隔2天温度下降1℃,当舍温降至与外界温度相近时停止加温。

雏鸭在前3周,因绒毛未丰,体温调节机能不全,所以开始育雏时,温度应保持在33-35℃。

根据季节可略有变化,冬季宜提高10℃,夏季宜降低1-2℃,48小时以后,每周下降3-5℃,直至室温。

温度是否适宜,除根据温度计外,还主要根据雏鸭的活动情况而定。若温度过低,则雏鸭容易挤压成堆,造成损伤。若温度过高,则雏鸭张口喘气,散离热源,烦躁不安,扑打翅膀,饮水量增加,也会影响雏鸭生长。只有温度适宜时,雏鸭散开活动,三五成群,伸颈展翅,食后静卧无声。

2、湿度

育雏前期,室内温度较高,水分蒸发快。此时,相对湿度要高一些。如空气中湿度过低,雏鸭易出现脚趾干瘪、精神不振等轻度脱水症状,影响健康和生长。因此,1周龄以内,育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%-70%,2周龄起维持在50%-60%即可。

若湿度过高,则高温高湿的环境,不仅使雏鸭的体热散失受阻,致使食欲减退,精神不佳,而且为霉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,从而导致雏鸭生病。

低温高湿的环境下,对育雏更不利,危害更严重。因此,育雏期内以温度为主要因素,把温度和湿度结合起来考虑,严格掌握,灵活调整,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。

3、舍内育雏密度

育雏密度依品种、饲养方式、季节的不同而异。一般平养,具有1.5-2倍于鸭鹅舍面积运动场的鸭舍,育雏面积为鸭舍面积的1/3左右,密度为7-9只/米。

在良好条件的鸭养殖场,可以使用移动的隔墙,以保证密度的合理和温度的适宜。1~7日龄时,地面育雏每平方米20~40只,网上育雏每平方米40~60只。

育雏密度要适当。过大,容易引起鸭群拥挤,采食不均,个体发育不全,易患疾病等;而育雏密度过低则房舍利用率降低,浪费能源。

4、及时饮水喂料

雏鸭出壳12~24小时后,及时给予饮水和喂料,饮水器要充足及分布均匀,必要时人工调教饮水。

雏鸭饮水后1~2小时,用全价优质小鸭料(1~3日龄可用小鸡料代替)用水软化后,均匀撒在料盘或塑料布上,诱其采食,全部能正常觅食后,改用料槽供料自由采食。

5、光照条件

雏鸭的食量少,消化能力强,生长快,昼夜不断地采食,故育雏舍应有充足的光照,晚上也要有电灯照明,让其24小时采食。

光照可以促进雏鸭的采食和运动,有利于雏鸭的健康生长。育雏的前3天采用23-24小时光照,便于雏鸭熟悉环境、寻食和饮水。关灯1小时,使鸭能够适应突然停电的环境,防止停电造成堆集死亡。光照强度以看见采食即可,这样既省电,又可保持鸭群安静。

采用保温伞育雏时,伞内的照明灯要昼夜亮着,以引导雏鸭在寒冷时进伞取暖。如果是种用雏鸭,则应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减少夜间光照时间,直到14日龄时为自然光照,育成期不再增加光照。

6、通风换气

育雏舍内的通风要良好,以防舍内的氨气、二氧化碳浓度过高,诱发疾病和引起中毒。

在育雏期应坚持通风换气。在冬季时,先将育雏室内温度提高1-2℃后,再打开门窗,以保证室温稳定。夏季通风还有助于降温。

以上介绍了雏鸭育雏期的管理要求,对育雏舍内的温度与湿度控制,舍内的育雏密度等做了具体介绍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相关推荐

家禽必看

最近更新